▼
你好,我是忍冬!
你有没有在网上刷到过这样的金句:
“如果你想成长,就要多和比你厉害的人在一起”?
坦白说,我当年就深信不疑,也曾拼尽全力“寻找大哥”。
但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。
图片
01 你真的能“找”到大哥吗?
让我直说吧,所谓“向上社交”,在 99%的人生阶段里,都是个陷阱。
你有没有这种体验?
刚步入社会,满心想法是“我要找到行业大哥、优秀前辈、贵人”,最好还能被提携一下,然后少走几年弯路。
可现实往往是:你找不到,也联系不上,有时甚至连加微信的机会都没有。
或者你获得了短暂的关注,却很快被遗忘。
那种无力感,就像在等地铁迟迟不开门,一边焦虑一边自我怀疑。
为什么“找大哥”这么难?其实理由很扎实。
一个关键点在于,真正的大哥永远不缺小弟,但是小弟永远缺大哥。
反过来说,他们根本不需要我们,而我们却总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身上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思路里藏着一个巨大的心理误区。
02 “确定性”的坑:大脑在追什么
你之所以执着于“贵人”、“大哥”,其实是在渴望一种确定性。
某种“有人带我飞”的稳定上升路径。心理学上,这有个专门名字,叫“权威偏误”。
我们往往会高估权威的指令、建议,低估自己和同侪的力量。
神经科学研究也有证据:大脑的基底神经节对确定性反馈产生多巴胺奖励,让人不自觉沉迷于“如果找对人,一切都会轻轻松松”的幻想。
但我想提醒你,成长就像建一张网,不是修一条轨道。
真正有用的,是横向织密。
著名的社会交换理论和“弱连接优势”原理都指出,人与人之间的中等强度的联系,才是最容易产生活跃信息流的渠道。
这些“同行者”会共享经验、互相提携、共同成长,带来的红利远超你对“贵人”或“导师”的想象。
03 权威理论和实验:同行者的力量
有个数据我很想跟你分享。
MIT 人类动力学实验室曾做过一个很有趣的大数据研究:中等亲密度的同行者社交网络,其信息传递效率是强关系网络的 3 倍。
这种关系更灵活,资源流通也更高效。
相比之下,单纯依赖“一个权威”或“大哥”,则容易让网络结构变得僵化(其实就像事业发展里“单点依赖”带来的瓶颈)。
还有 2016 年斯坦福大学决策实验室发现,过于依赖权威型资源,反而会让个体的自主决策能力降低 43%。
你被“提携”的同时,其实可能丧失了主动成长的能力。
这个实验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挺震惊的,因为我发现,自己的很多退步期都是“遇贵人依赖症”之后。
再说回“相互麻烦”。神经经济学研究发现,人际交往中,出现双向的资源交换,大脑里的岛叶皮层和纹状体会被激活,信任感、归属感都会大大提升。
这是千百年来人性的写照——互相帮忙,让关系“活起来”。
04 行动方案:如何经营你的同行者网络
那到底该怎么做呢?说点实际的。
1.把 80%的精力放在“同行者经营”,20%才放在“上层连接”。
同行者更容易找到,也更可控,你能影响对方,同时也会被对方影响。
有机会就一起共事、组队、互助,哪怕只是偶尔合作的小伙伴。
2.主动“相互麻烦”。
不是低声下气地求帮忙,而是坦然地请教、协作,甚至共享让对方可用的资源。
制造“多次反馈回路”,会逐步强化双方的信任和合作意愿。
3.定期“盘点”你的关系。
同事、同行、项目合作者,哪些人愿意资源互通?
哪些人频繁互动?
优先加深“高流动性”的连接,远比拼命找“失联的大哥”划算。
4.别陷入“贵人情结”的自我妨碍。
所有值得拥有的资源,最终都得靠自己的网连起来。
与其羡慕别人的一鸣惊人,不如扎扎实实编自己的“弱连接网络”。
这一切听起来可能没什么新鲜感,但我想说我也是 31 岁才彻底想明白的。
如果你现在愿意开始执行,几年后你会感谢今天坚持同行者策略的自己。
05 总结
真正有用的人脉,永远靠自己经营。
别再把希望都寄托于“大哥”,那种单向索取不但难以为继,还容易让自己养成依赖心理。
最可控的成长路径,就是专注把自己的同行者和资源网络织牢。
这样等运气真的来了,你也能第一时间抓住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